首页/ 专题活动 / 职教活动周 / 正文

临渭区:依托本地特色 做优劳动教育

来源:临渭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2-09-23 11:39

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其精华所在。将劳动教育与地方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无论是对发展学生创造性劳动,发扬工匠精神,还是传承传统文化有着莫大的助益。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在课程开发中立足地方特色,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教学活动,以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一、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

渭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的美誉。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渭南骨子里的积淀,这也成就了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渭南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15项,位列陕西省第一位。富平石刻、澄城刺绣、澄城尧头窑、白水仓颉庙、韩城行鼓表演、华阴老腔、华州皮影等。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在临渭区教育局指导下,积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劳动教育与地方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开展别具特色的非遗进课堂劳动实践课程,以此创新继承非遗文化,加强非遗的传播,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这些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结合《纲要》开发新课程

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是关键。基地组织教师通过不同形式深入学习《纲要》,刻苦钻研、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深入一线、深入劳动群众中,了解真实的劳动和状态;工作中将专业知识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完成好教学和教研的双重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做时代需要的劳动教育。

1、课程中引入传统工艺,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技术性、多样性、趣味性、审美性。传统工艺形式的劳动,制作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如:《绘制脸谱》、《手工布艺》、《多变的麦草》、《土织布》、《小小水晶饼浓浓民族情》、《面花》、《剪纸》、《汉字之美》《千年不灭的窑火——尧头窑》等。

2、将传统工艺体验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研发制陶、制作皮影、老腔等课程,培养部分手工艺传承人为专业研学导师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解、示范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与制作技艺。学生在研学基地可进行体验,从个体劳动中获得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如:《走进关中故地体悟遗风民俗》、《关中民俗文化之旅》、《走进黄河湿地追寻诗经之源》、《探究明清建筑风格感受关中文化风俗》等。

三、落实劳动课程,基地建设必不可少

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是落实劳动课的有效途径,是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劳动实践融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平台,有效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扩展学校教育空间,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陕西省首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在临渭区教育局指导下,基地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进基地建设,完善基础性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了系列主题课程,打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一是加强劳动观念教育。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劳动技巧,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创造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二是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强化实践历练等方式方法,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才队伍;三是丰富教育内容。构建了家务劳动、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科技实验劳动等场所。

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课程是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发利用地方传统工艺资源,既能有效保护地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丰富基地课程,开发劳动教育资源,进而形成劳动教育特色。渭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将继续深入挖掘、整合特色资源,并转化为教育资源,设计出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