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1.1学校概况
澄城县职教中心是199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的县级公办职教中心,学校由澄城县人民政府举办、澄城县教育科技局主管。中心融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集中等职业教育、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于一身,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省政府命名的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全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县级职教中心,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委正式命名的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学校。
学校2015年8月迁入新校区(县城新区惠民路东段)办学。校园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校内教学、生活、办公分区规划、功能完善,绿化、硬化、亮化一步到位、环境优雅。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1551人,当年毕业学生392人,学生巩固率98.9%。成人大专教育新招学员106名,当年毕业62人,规模达到329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4人。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雨露扶贫计划、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全年培训各类专业人才4500人。
1.2设施设备
学校建有以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艺术教育专业为主的现代化、高规格的数控加工车间、数控PLM体验室、三坐标测量室、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区、汽车电器设备检测实训区、工业全数字控制实训室、电子焊接装配实训室、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专业画室以及为农服务的实训室(区、基地)共53个,各类设施设备2960台(件),总价值7865.5万元,生均超过4万元,各专业实习均能保证每人一个工位;学校依托专业创办了机械加工厂、汽车检测维修厂、文化传媒服务公司、电子科技服务公司、印刷厂、制衣厂、工艺美术厂等产教深度融合的校办企业实体,并附设国家一类、全市唯一的公办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投资1200万元在建的小型汽车驾驶员考场正在等待国家验收。目前学校校舍、各类实施及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3.1亿元,全面达到或超过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标准。
1.3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2人,其中专任教师171人。在专任教师中,中高级及以上职称124人、本科以上学历占93%,“双师型”教师60人,由于县域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主管部门调进专任教师53名,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较好地满足了学校发展需要。目前教师队伍中有1名国家级模范教师、7名省级教学能手、61名省市县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目前学校名师队伍已具规模,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和终身发展”这一全新的办学理念,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宗旨,全力推进办学改革创新,开展生动活泼的办学实践,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吸引力快速增强。一年来学生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获得率在98.5%以上、文化检测合格率在97%以上,毕业率达到了100%。在2018年全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上,我校参赛学生夺得了1个团体一等奖、3个个人二等奖、1个团体三等奖,2个个人三等奖,获奖人数、获奖等次均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其中数控综合应用技术项目学生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国家大赛。学生通过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高职单招考试和技能拔尖人才保送等多条途径,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升学率达到98%,其中47名同学经过努力升入本科院校;学生经常性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成果汇报,既起到了适应社会、锻炼能力的目的,又充分展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现在学校以勇夺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为标志的技能教学质量、以高考升学为标志的基础学科教学质量、以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和各类大型活动开展为标志的学生综合素质,竖起了学校崭新的品牌,重塑了团队的良好形象,坚定了继续改革创新实践的办学信念,学校办学成果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扬,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社会满意学校”,被市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2.2就业质量
学校就业工作由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具体负责。为了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社会实践、开展进企业实习等形式,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增强适应能力,为提高就业质量打牢基础。同时学校还通过“职普融通、分类推进”办学模式实践,打通了学生就业和升学通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分流年级,进一步提高了就业质量。2018学年度,中职学历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艺术教育、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共有392名学生顺利毕业。在这些毕业生中,有146名学生就业、244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学习,就业和升学率达到99.5%;在就业学生中,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全部实现了对口就业,月薪达到2000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部分学生起薪超过5000元;在升学学生中,学生全部升入高一级高职院校学习,升学率达到了100%,其中47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学习。不管是直接就业还是对口升学,都呈现了良好势头,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艺术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全部实现了对口就业。
2.3职业发展
为了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回访工作。通过定期回访、函调、直接深入企业了解等措施,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开展。从2018年度反馈信息来看,我校目前开设专业与社会经济结合较为紧密,毕业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也都较好地实现了对口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但由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以及企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52%左右的学生由于缺乏岗位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只能被动适应岗位工作,职业发展后劲乏力,这些调查结果及反馈信息也将作为学校今后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为了促进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学校按照促进就业、服务需求的基本原则,制定了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实施方案,建立了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这一方案,在2018年度,学校结合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的需求和愿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校开设专业实行了动态调整,停招了就业门槛降低、社会需求减缓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新开了人才需求旺盛的电子商务专业、航空及铁路运输类专业,并办理了相应的申报审批手续,专业的动态调整,适应了经济社会、学生家长、用人企业的各方需求,引发了良好的办学效应。
3.2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学校在教学管理改革上主要做了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在重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开齐开足课程的同时,学校还结合自身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汽车驾驶、钳工、计算机列入各专业公共课,并发挥相关校办企业的育人作用,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
二是立足学情、还原课堂原生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和教学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针对中职学生底子薄,成绩差的现状,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学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积极倡导“还原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建立有效课堂机制”,在吃透学情的基础上,落实好了备、教、导、查、补、考等教学环节,崇尚严谨治教、反对花拳绣腿,提倡注重基础、肯定点滴收获。全校教师通过汇报课、达标课、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的梯次推进,实现了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
三是信息化教学工作深入推进。学校设立专门电化教学室,具体负责指导、管理、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情况列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和职务评聘考核,通过举办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微课大赛等活动,促进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018年我校教师9人在市级比赛中获奖,5人在省级大赛中获奖。
四是接轨国际、踏出国门看世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考察台湾、香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借鉴美国自由教学模式之经验,学校先后派出6人次奔赴港台,4人次走出国门,远赴德国、美国,通过考察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看到了不足。特别是德国政府职教专家伯纳德斯特理歇尔先生、安德列亚斯洪坎普先生、多丽丝哈默施密特女士先后来校交流,零距离探究,这些活动的成功开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良性循环,接轨国际、借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澄城职教接轨国际、面向世界提供了高水准的平台和载体。
3.3教师培养培训
为了积极锻造名师团队,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学校着眼于学生特点、专业实际和学校需要,从强化校本研修上蓄势发力、聚力汇智,将原有的专业组、教研组进行了整合,组建起信息技术部、机械加工部、汽车部、基础学科部、艺术部五个专业部,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教育部,探究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动向、新问题,实现教学项目的有机组合。在校本研修、教研教改工作中,学校提出了“六个三”的原则要求,即定方向、定目标、定任务;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写教案、写反思、写论文;学先进、学经验、学自己;评教案、评课堂、评作业;考能力、考基础、考提高。围绕校本研修的这一“六三”原则,学校在教师中组织开展了技能练兵活动,通过汇报课、达标课、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教学技能梯次推进,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升。2018年学校安排13名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专业培训、8名教师进企业实践,推选24名教师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教学能手赛讲、微课大赛等活动,起到了锻炼队伍、培养名师的目的, 2018年度我校1名同志获省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3名同志获得市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1名教师被中华职教社陕西分社评为优秀教师,1名教师被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授予“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
3.4学校规范管理情况
为了确保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以完善制度、建立规程为重点,坚持以法治教、依规办学,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根据新的办学环境和要求,学校重新修订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建立了教育教学工作常规、值班工作规程、学生宿舍管理规程、学校卫生工作规程等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制度,以制度管理教学,以制度规范教学,用制度夯实常规,用制度扣紧责任链,全面规范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全省职业教育调研(关中地区)、全市综合观摩、市县人大视察等各类教育活动中,学校以科学、规范的管理赢得了各级领导、部门的好评。学校还坚持每年一次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运动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以及经常性的歌咏比赛、文艺会演、经典诵读、文体比赛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教师更是以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校兴我荣的责任感、永不言败的荣誉感,催生出无穷的创业激情和工作自信,领导班子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进课堂、抓管理、解难题、沉身实干;教职员工潜心执教、恪尽职守,勤探索、细耕耘、创特色、悉心育人,从日常工作“高调、跑步、强势”的职业态度到各类重大活动“忘我、合作、求精”的敬业之心,无不彰显着澄城职教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也连年被县教科局评为目标任务完成先进集体。
4、校企合作
为了实现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深入推进校企协作育人、产教深度融合工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按照“校企一体、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学校依托专业优势创办了机械加工厂、汽车检测维修厂、驾驶员培训学校、文化传媒服务公司、电子科技服务公司、印刷厂、制衣厂、工艺美术厂等对口服务专业教学的校办企业,并和湖南盈旺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奥英光电(苏州)公司、宁波麦博韦尔移动通讯公司、顺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西安比亚迪汽车制造厂、澄城县机械厂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学生平时以在校办企业实习实训为主,让学生在动脑中启迪智慧、在动手中提升技能,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4.2校校联合办学
为了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和对学习技能的不同需求,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学校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办开设五年制“3+2”工程造价班,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办开设五年制“3+2”大专汽车运用与维修班、学前教育班,与渭南轨道交通运输学校联合开办轨道运输类专业,与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航铁(控股)集团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吸引力,吸引了更过的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来我校就读。
4.3学生实习情况
为了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学的需要出发,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学生一年级在校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二年级学生参与跟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三年级学生进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学生以在校办企业实习为主,在综合性的专业实践中,学校组织学生赴校外实习企业参与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活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这种实习制度让学生在动脑中启迪智慧、在动手中提升技能,逐步树立起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17-2018学年度,我们分两次共安排350余名学生赴长沙、宁波、深圳、西安等地参与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5、社会贡献
5.1职教中心建设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职成教育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作用,学校持续开展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把中心建成了县域内工农业园区技能人才配送基地、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面向三农技能服务基地、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加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也是整合县域职成教育资源的契机,更是学校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机遇,将会对学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2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立足地方、依托企业、服务经济、支持三农,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积极开办了面向三农、服务企业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训。2018年学校先后开展了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县域各单位业务能力培训、电子商务、驾驶员培训等共计4500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好评。学校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资金资助等途径积极投入到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中,除为在校的148名建档立卡扶贫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争取扶贫补助资金3000元外,还由涉农专业派出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多台农机,帮助贫困户搞好农业生产,并根据农户需求开办了机动车驾驶、果业生产、现代养殖等技术技能培训,扶贫送智、授人以渔,为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脱困问题创造了条件。
6、举办者履责
6.1发挥职能、强化统筹
多年来,澄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澄”战略,历届县委、政府领导情系职业教育,在发展职业教育上形成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的良好风气,早在1995年我县就按照中省关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和要求,在全省率先整合职教资源,撤并部门职校,按照“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育主管、一校多制”的管理体制,建起了县级职教中心,形成了发展职成教育的强大合力。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澄城职成教育一路大胆创新、不断改革,迈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推动全县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上,更是思路清晰、规划科学,先后制定出台了《澄城县“十二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澄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澄城县职教中心新校区的批复》《澄城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在县城新区征地350亩、投资3.1亿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起了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的职教中心新校区。在新的校区广大师生已经切身体会了新的校园所带来的自豪和骄傲,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县职业教育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县上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全县教育结构调整的龙头项目。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破解难题、砥砺前行,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的职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县职成教育工作,定期召开职成教工作联席会议,经常深入职教中心研究工作、推动发展,同时在县级目标责任制考评中将职成教育发展情况纳入考核之列,作为考核各镇办和相关部门的关键性指标,进一步加强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强化领导干部重视支持职成教育的意识,凝聚各级共识,形成促进职成教育发展的强劲合力。县教科局也在政策、师资、资金、招生、校建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我校最大支持,引领和促进了全县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经过几年持续建设,去年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省级验收,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6.2经费保障
近年来,澄城县委、县政府不仅在政策上关心支持职成教育发展,还不断加大对职成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严格执行有关财经纪律,确保职成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发挥效益,为职成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裕的条件保障。县级财政职成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2009年以来,县级财政每年都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所需。近三年来,县上认真落实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累计拨付职教经费2200万元,职成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不仅达到标准、还实现了连年递增;县级部门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初步实现了统筹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提高效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经费管理力度,各部门用于职业教育及短期培训的项目资金,县级财政设立专户、统筹管理、集中使用,确保了培训经费专款专用、集中使用,让有限的经费全部用于县域新增劳动力和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7、办学特色与创新
在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为了有效破解发展困局,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坚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顺应市场形势需求,满足广大群众愿望,不断深化办学改革、拓宽办学思路,着力推进了以办学模式、专业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办学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澄城职教特色、与中央顶层设计一致、被誉为澄城范式的“职普融通、分类推进”的办学新路,为学生成长成才打通了升学和就业通道。
案例:
穿合脚的鞋才能走远路
——对“低起点、多台阶、小坡度、严要求”教学模式的深入实践与思考
案例背景:
自成为中职教师后,我就结缘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低起点、多台阶、小坡度、严要求”。这种教学模式在全县乃至全省都独具一格,是我们澄城职教中心在校本研修方面的一大创举。
案例过程:
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学习和理解
小时候常听母亲讲:“穿鞋一定要合脚,这样才能走远路。”历经了“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两种不同体制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作为一所中职学校,我们的生源主要来自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缺少兴趣,自律性较差,意志不坚强。基于这种施教对象,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个性发展的教学原理,确立了“低起点、多台阶、小坡度、严要求”的教学模式。我觉得,这种模式至少包含了三大关键要素:一是以学定教,即以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基础为起点开展教学工作,把学生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依据。二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确定相应的教学阶梯高度,有意识的增加教学过渡环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三是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和水平,讲求教学平稳过渡,平滑连接,以夯实教学基础,慢中求快。
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和运用
几年来,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我认真学习并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积极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我在探索中体验着突破自我思维的快乐,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感受着“鞋一定要合脚”哲理的深邃。在没有学会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之前,老是抱着课本和教参滔滔不绝地讲,生怕把一丁点的知识遗漏掉,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和感受,殊不知好多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慢慢地,我在与学生交谈中得知,自己上课有时定的起点太高,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教学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吃一堑长一智,我就试着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难度,多设计几种不同层级的教学梯度,察看学生听课状态,依据其参与、接受程度确定教学起点和实施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低起点、多台阶、小坡度、严要求”的教学模式因为顺时顺势,已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何况是一项本土化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边运用、边总结、边反思,感觉其在实施中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还有需要改进和细化的地方,赘述如下:
(一)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虽然这一理念经过多年的教改渗透,绝大多数教师已能接受,但我们在推行“低起点、多台阶、小坡度、严要求”教学模式时,主要重视的仍然是教师的教,对学生主体性发挥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仍然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习题巩固、完成作业的套路。如何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精心设计问题,对接学生基础。教案中的内容应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力求能够体现最基本的知识,锻炼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低起点),与学生既有知识基础紧密链接,问题精心设计、层层设问(多台阶),点击学生思维要害,使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不断深入思考,以问拓思,因问造势,逐步突破教材重、难点,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适度加压推进,强化竞争意识。单元复习时,指引学生参照复习资料,尝试对知识进行归纳,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评选出归纳得最好的同学,刺激生成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合作探究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师生互换角色,巧用月考分析。在每次月考的试卷分析时,常见的是教师流水帐似的分析总结,学生并未动起来,最终学生们也不知道自己上一阶段问题在哪,即便是教师逐个讲解了试题但往往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利用好试卷分析呢?我想让学生也动起来是关键,让每位同学都做出书面大的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讲给老师听,学生给老师提出今后课堂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反思缺失,有了心得,教师也能更好了解掌握学情。
(二)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倘若学生能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会从内心受到鼓舞、激励,受到信赖,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诲。我们的学生本身基础差,但大多数又自尊心强,如果一味“严要求”,不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放弃这门学科,严重时还会造成辍学。所以,与学生相处时,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我都非常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捉住点滴时间或有利场合,既“严要求”指出其错误,又宽容信任鼓励其认真改正,达到师生相互信任、相互了解,主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强化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补缺
上职中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这是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实施综合班文科生教学中,课堂中我们一再“低起点”,用最接近学生例子去证明课本中的论点,但学生仍然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积累少。如何强化起点教育?我觉得,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开展阅读。我校曾在师生中开展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但需要长期坚持,并辅之以读书征文、朗诵等活动,以期促成学生读书习惯,在不断阅读中积累知识,补齐短板,提高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为“低起点”教学奠定基础。
成效与评价
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对于正在普及推广的中职教育而言,显得更为迫切和艰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以生为本、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和研究,团结携手并进,我们的“低起点、多台阶、小坡度、严要求”教学模式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绽放出更加动人的魅力。
8、党建情况
校党总支在学校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了加强党建工作,党总支在全体党员中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全体同志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沉身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校风教风的持续好转,学校党组织被中共渭南市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党总支坚持党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组织校工会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审议学校工作、研究学校重大事项,推进依法治教工作;校团委在党总支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每周一次的升国旗、重大节日和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力地发挥了教育青年、培养青年的作用。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检验了办学创新成效,见证了办学实力,学校各项工作虽然已经步入加速轨道、正在全面推进,但是对照创建高水平、示范校的办学目标,学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全面整合县域职教资源,将各部门办职校人、财、物、事移交县职教中心,使有限的职教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二是疏通专业教师来源渠道,组建一支数量足够、技能精湛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三是加大职教资源经费保障力度,解决学校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今后学校将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致力于改革创新、内涵发展,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全力拼搏、奋力向前,朝着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职教大校、职教强校、职教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