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规模和结构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的为目标,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学校现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10个专业,其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属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属陕西省重点扶持专业、渭南市骨干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540人,弹性学制930人。
(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78人,比上年增加10人,师生比1:9。其中专任教师162人,专业课教师38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60人,高级职称50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7人,市级教学能手7人,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23人,双师型教师35人。
(三)办学硬件
学校建有数控专业实训基地、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县域内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余个。
学校实训设施设备充足,能够满足教学实训需要。设施设备总值2000万元,生均近万元,2017年新增50台电脑。学校纸质图书3.5万册,比上年增加1000册,生均31.7册。
学校校园网,基本实现学生信息数字化和教学管理数字化。学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及时为12所镇街成人文化学校和各村级成技校(或社区学校)提供技术信息。
二、学生发展
(一)学生素质
学校以就业有技术、升学有保障为目标,严格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和培训,培养和提高学生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综合素养。2017年学校25名学生参加陕西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20人上本科线,上线率80%;146名全日制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128人,升学率88.7%。
(二)就业质量
学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信息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2017届学生毕业率100%,就业率达到99.4%,对口就业率为93%,薪金在2000-5000元不等,大部分学生月收入在3550元左右。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一)专业布局
结合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现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等10个专业,其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属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属陕西省重点扶持专业、渭南市骨干专业;学校正在着手开设烹饪专业和家政专业。
(二)质量保证
1、健全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学生,根据中职教育规律和学校的实际,学校出台教学常规、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实践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学校教导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业务开展情况,定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管理。学校坚持听评课制度、领导班子下班听课制度,不仅达到了交流经验,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对教学质量进行“把脉诊”,解决日常教学工作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召开教学专题研讨会,对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协调处理教学问题。学校建立了人才需求调研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新生素质调研制度,为课程设置与专业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招生与就业办坚持对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用人单位对其专业能力的满意度,为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2、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非常重视对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制(修)订工作,从培养目标定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到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制(修)订,都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表述清晰,从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各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开拓、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则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凸现实用性,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以赛促教,强化育人氛围。
组织开展各类大赛活动,形成以赛促教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二届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11名学生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8个;组织学生参加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活动,共有4名学生获奖,其中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组织选拔学生参加合阳县高中段演讲赛,4名学生获奖。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为参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氛围,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4、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和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与参加企业实践常态化。一年来学校精心组织听评课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赛教活动,张亚青老师获“陕西省中职学校教学能手”称号,范喜珍等6名教师获渭南市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二三等奖,吉锐各等三名教师被评为“合阳县教学新秀”。一年来学校先后选派6名教师参加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1名教师参加教育部职成教示范县信息员培训,20余名教师参加市局组织的信息化教学培训,12名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派出全体体音美教师参加县局组织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为了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学校外聘企业技术骨干22人作为兼职教师。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自编校本教材,逐步架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学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办学,与陕西风动工具有限公司、陕西华山户外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企业为学校提供了部分教学实训设备和实习费用。校企合作实现了生产车间与实训室紧密结合、课堂理论和生产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反复研究,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学生就业对口率提升得到保障。
(二)集团化办学情况。2016年3月学校与陕西华山户外运动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随后该公司陆续投资1000余万元,提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建成了服装专业实训基地,年培训能力500人次,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2017年6月,学校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搭建了中高职衔接的桥梁。
五、社会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017年,学校全日制毕业生为146人,弹性学制毕业生354人,其中就业人数为497人,直接就业人数为369人,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为128人(本科18人)。直接就业学生369人,在本地工作295人,占到毕业人数的80%。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县域内新增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为我县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二)社会服务
适应县域产业调整和新农村建设需求,学校联合政府职能部门,依托12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216所村级成技校(或社区学校),构建大职教服务网络,或送教下乡深入田间地头,或在学校职业培训中心专门开班,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现代职业农民、复转军人、待岗转岗职工和“双后生”等8000余人次,为县域产业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口支援
学校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和资助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人人都能享受资助政策。学校筹集“三联三扶”专项资金,给274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了帮扶物资。学校从每个学科教师中选拔一名优秀教师成立帮扶教研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增强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
(四)社会影响
学校坚持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并举,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推广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并对各镇街成技校和社区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已成为县域技能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学校“上挂横联下辐射”培训模式获省市领导肯定和兄弟学校赞誉。学校办学经验被《陕西科技报》《渭南教育》《西北职教》等媒体宣传报道。2017年6月,以学校为核心的合阳县职成教育顺利通过教育部等六部委组织的“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合格认定。
六、学校发展面临困难
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群众教育观念落后,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兴趣不高,学校难以招收到高质量的学生;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富余,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少领军人物。
我们希望政府在加大职教投入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职教发展氛围。我们也希望政府人社部门在职教教师招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为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从教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