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劳动育人理念,潼关县各学校通过多样化劳动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锤炼实践能力,推动形成崇尚劳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情,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建好劳动教育平台。县教体局统筹规划建成了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学校依托闲置空地资源新开辟农作物种植区、养殖区等校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中草药、菜园、果园等种植基地。学校利用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观摩和体验活动。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
二是聚焦课堂,建立劳动课程体系。学校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周至少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指导学校开发学段衔接的校本劳动教育教材,采取“普及+提高”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形成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三是协同育人,丰富劳动教育场域。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整合,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将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融入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学科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将学生参与的卫生保洁、校园绿化美化等校园日常劳动列入课程实施,推进校园劳动课程化。
四是素养提升,构建劳动评价体系。建立由家长、学校和劳动基地共同参与,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每学期对学生劳动素养予以评定,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下一步,各学校将切实完善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机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并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实践体验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